廉政教育
当前位置: 首页 > 廉政教育 > 延安启示录 > 正文
《红色延安的故事》清正廉洁篇 | 习仲勋的“家风”
 

图片

                                说到习仲勋的“家风”,要从他同齐心同志的结合说起。 

 

齐心是习仲勋的夫人,河北高阳人。1939年,齐心随姐姐来到山西屯留抗大,成为一名八路军战士,此后到延安学习。1943年4月,西北局从延安大学中学部抽调一批青年同志到绥德师范和米脂中学以学生身份开展工作,当时,齐心是带队人之一。在她经西北局到绥德地委转党的关系时,知道了习仲勋的名字。那是在绥德地委所在地九贞观大院里,崭新的红绿标语贴满了墙,上面写着“欢迎习仲勋同志来绥德地委领导工作”等。由此而知,习仲勋就是刚刚到任不久的绥德地委书记。  


习仲勋和齐心相遇是这一年夏天的一个星期天,齐心正从集体宿舍经教室走过时,看到迎面而来的习仲勋,她赶紧行了一个军礼。习仲勋亲切地向她微笑着,点了点头便匆匆而过。那时,边区正在进行防奸运动。随着防奸运动的深入和康生在延安大搞抢救失足者运动”的影响,一时间,搞“信、假坦白”的气氛也笼罩在绥德师范的上空。习仲勋对此非常重视,他把齐心等几位刚从延安来的青年学生找到地委谈话。习仲勋对“抢救运动”的一些做法很是反感,用深入浅出的话语提醒这些学生,并对他们说:“如果这样下去,连你们几位也会被怀疑。”这次谈话,给齐心留下了很好的印象。齐心后来回忆说:“他平易近人、和蔼可亲的态度以及独特的语言魅力,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此后,由于工作的关系,两人接触的机会多了,彼此增加了了解和信任。  


1944年4月28日,经组织批准,他们在绥德地委后院的一个窑洞里举行了一个简朴的婚礼。习仲勋对新婚燕尔的妻子说:“从此以后,我们就休戚相关了。但是我不愿陷入个人生活的小圈子里。”在艰难的岁月里,作为革命夫妻不可能也不允许有过多的关照。这一年的夏天,齐心从绥德师范毕业,就到农村基层工作去了。  


这对革命夫妇,在长期革命生涯中,各自在工作上实事求是、关心群众、艰苦奋斗,在家庭生活中相敬如宾、相互勉励、扶慈相济,把共产党人廉洁自律和我国的传统家教融为一体,营造出堪称风范的良好家风。  


齐心深爱着丈夫,但她更理解丈夫,知道他肩上的担子很重,生活和工作中遇到困难,都是自己克服,从没有要求丈夫和组织上更多的照顾。很长一段时间里,由于忙于革命事业,习仲勋与齐心分多聚少,只能鸿雁传书。  


1944年到1949年,齐心大部分时间在绥德县和延安的农村做基层工作,参加过历次土改。这时习仲勋担任中共西北中央局书记,常在延安,夫妻相隔几百里,长时间不能团聚。习仲勋只能常常写信给齐心,一方面传递思念之情,一方面鼓励她安心在基层工作。  


有一封信里这样写道:“农村是一所大学校,是学之不尽的知识宝库,用之不竭的知识源泉。”他还以自己开辟陕甘苏区时一家一户做群众工作的切身体会,鼓励齐心:“如能做好一个乡的工作,就能做好一个区的工作;而要做好群众工作,首先要向群众学习。”  


齐心的好友伍仲秋偶然看到了这封信,惊讶而又好奇地说:“这哪里是夫妻通信?简直是革命的两地书呀!”  


1947年春,胡宗南部队大举进攻延安,在中共中央和毛泽东的领导部署下,习仲勋协同彭德怀指挥作战,取得了“三战三捷”的胜利。5月14日习仲勋出席在安塞区真武洞召开的西北野战军祝捷大会。组织上为了让齐心去看望丈夫,便派她随慰问团去安塞。谁知一见面却遭到丈夫当众批评。齐心对丈夫的批评十分理解,她心里明白,习仲勋并不是不想见她,而是艰巨的战争形势不容他分心,只能全身心地投入消灭国民党军队、解放大西北的伟大斗争中去。参加了祝捷大会后,她毅然返回了工作岗位。  


正是建立在共同理想基础上的爱情,才经受住了更加严峻的考验。1962年秋,在党的八届十中全会上,习仲勋因小说《刘志丹》遭康生诬陷。其间,齐心因没有和习仲勋“划清界限”而受到株连,被下放到河南“五七干校”参加劳动。夫妻俩从此天各一方,一别就是八年。但这一切,丝毫没有动摇他们对共产主义的坚定信念。两人之间长期形成的革命友谊和坚贞爱情,在艰难的岁月中显得更加炉火纯青。正像齐心所说:“我觉得能够和我的师长、挚友和丈夫习仲勋同志生活在一起,过一辈子,是无比幸福的。”  


习仲勋爱孩子,在延安桥儿沟中央医院诞下了他和齐心的第一个孩子,这个女孩因地得名“桥桥”。习仲勋很爱女儿,常将她抱在怀里。一次不留神,桥桥尿了他一身,面对尴尬得不知所措的齐心,习仲勋笑道:“子屎不臭,子屎不臭。”新中国成立后,习仲勋任国务院副总理兼秘书长,尽管公务缠身,但业余时间总会尽量和孩子在一起交流感情。那时他的孩子都在住校或全托,这期间家里没有请保姆,星期日,他要亲自给四个孩子洗澡、洗衣服。那时候文娱活动比较少,孩子们周末从学校回来,就和他玩闹嬉戏,这是习仲勋最开心最惬意的时刻,他视之为天伦之乐。  


也许是习仲勋喜爱孩子的缘故,他也特别重视从严教子。他经常给孩子们讲《孔融让梨》的故事,教育他们对人要做“雪中送炭”的事情。“雪中送炭”的待人情怀不但贯穿了他自己的一生,也给子女树立了待人的准则。他要求子女勤俭节约,在生活上不与人攀比。当时习仲勋一个月的工资是400元,要养全家九口人,还要不时接济老家的亲友,在经济上经常捉襟见肘。所以,他家孩子衣服经常是老大穿过老二穿,老二穿过给老三。习近平儿时穿的衣服,不但补丁摞补丁,而且多是兄弟姐妹辗转相传下来的。齐心在《我与习仲勋》文中写道:“记得近平因同学笑话而不愿穿女孩子的鞋子时,仲勋却对他说:‘染染穿样’。"兄弟姐妹逢年过节也会去人民大会堂、天安门城楼上参加一些晚会,当有人问起谁家的孩子穿得这么破烂,知道的人就说“这是习家的孩子”。  


齐心也始终保持着俭朴的生活习惯。20世纪50年代末,齐心有一次参加国务院机关举办的晚会活动,有人见齐心衣着简朴,就议论道:“习副总理的夫人,怎么穿着那么土啊!”齐心回家说了这件事,习仲勋诙谐地笑着说:土比洋好!”


2001年10月15日,家人为习仲勋举办88岁寿宴,习家三代人及亲朋好友欢聚一堂为他祝寿。这是习家人难得的一次大团聚,唯独缺席时任福建省省长的儿子习近平。作为一省之长,他公务繁忙,实在难以脱身,于是抱愧给父亲写了一封拜寿信,他深情地写道:


自我呱呱落地以来,已随父母相伴四十八年,对父母的认知也和对父母的感情一样,久而弥深。希望从父亲这里继承和吸取的宝贵与高尚品质很多,给我最深印象的大约如下几点:


一是学父亲做人。父亲受到广大人民群众和我党同志的普遍尊敬,首先是因为您为人坦诚、忠厚。您曾教诲我,您一辈子没有整过任何坚持真理不说假话,并一以贯之,这正像毛泽东说的,“一个人做点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不做坏事”。  


二是学父亲做事。父亲的一生充满传奇色彩,为党和人民建功立业,我辈与父亲相比,太过平庸,汗颜不已。但更令我们感动的,是父亲从不居功,从不张扬,对自己的辉煌业绩视如烟云。这才是成大事者的风范,永远值得我辈学习和效仿。  


三是学习父亲对信仰的执着追求。无论是白色恐怖的年代,还是极“左”路线时期;无论是受人诬陷,还是身处逆境,您的心中始终有一盏明亮的灯,永远坚持正确的前进方向。在社会上喊我们是“狗崽子”的年代,我就坚信我的父亲是一个大英雄,是我们最值得自豪的父亲。历史已经证明,您是一个无愧于党、无愧于人民的坚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  


四是学父亲的赤子情怀。您是一个农民的儿子,您热爱中国人民,热爱革命战友,热爱家乡父老,热爱您的父母、妻子、儿女。您用自己博大的爱,影响着周围的人们。您像一头老黄牛,为中国人民默默地耕耘着。这也激励着我将自己的毕生精力投入到为人民群众服务的事业中,报效养育我的锦绣中华和父老乡亲。  


五是学父亲的简朴生活。父亲的节俭几近苛刻。家教的严格,也是众所周知的。我们从小就是在父亲的这种教育下,养成勤俭持家习惯的。这是一个堪称楷模的老布尔什维克和共产党人的家风。这样的好家风应世代相传。  


这封信,既是习近平本人并代表儿女们对父亲真实感情的流露,也是一个革命后代继承先辈精神的誓言。当桥桥向大家宣读这封信的时候,她不禁热泪盈眶,在场的人也无不为之动容。习仲勋听完来信,非常理解儿子,向家人、子女和亲朋们说:“还是以工作为重,以国家大事为重”,“为人民服务,就是对父母最大的孝”!习仲勋在最后的日子里多次对他的儿女们说:“我没给你们留下什么财富,但给你们留了个好名声!”这就是习仲勋留给儿女及子孙后代的最为宝贵的精神财富!他以自己的身体力行,教诲儿女们如何做一个纯粹的、有益于人民的人。  


家事连着国事,家风连着党风。对于党员干部家庭来说,家风涵养作风、折射党风、关乎政风、影响民风。我们应该向习仲勋那样,建设、传承、弘扬好家风,以纯正家风涵养良好作风,这应当成为广大党员干部的责任和义务。


已是首条
下一条:《红色延安的故事》清正廉洁篇 | 朱德的“忠”与“孝”
关闭窗口

地址:陕西省延安市宝塔区延安新区公学北路延安大学新校区

邮编:716000

邮箱:yadxjw@163.com

版权所有:中共延安大学纪律委员会(监察专员办)